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年会论坛---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战略研究论坛综述
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年会论坛---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战略研究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2020-12-27 14:56:47

阅读:875

“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战略研究”论坛综述

 2020122

20201129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教师专委会)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法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战略研究”论坛以线上线下俩种方式在北京嘉禾国信大厦以及全国部分省市分会场举行。本论坛正值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以下简称战略学会举行2020年学术年会期间属于战略学会各分支机构举行的十大论坛之一,其主旨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参会人员有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原司长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孙霄兵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发展研究部主任安雪慧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原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监事长教师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春茂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中国教师报总编辑、战略学会常务理事教师专委会理事长雷振海战略学会常务理事教师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姜志伟战略学会常务理事战略学会教育法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雷军教师专委会副理事长李 广王红兵叶飞王冬冬教师专委会副秘书长石洁吕梦訢张维民丁俊华褚清源教师专会学术委员会副主黄丽燕魏志国,原点教育韩杰梅,瑞思教育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就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王励弘和瑞思英语旗下专家邰   肖艳玲教师专委会部门的领导李俊鹏王红兵任太玉陈彦涛 吴庆豹 张学新 汤红秋 李鑫磊杨晓燕伍春华周林艳等,以及各分会场与会人员共150余人。 

    会议由战略学会常务理事教师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姜志伟主持教育部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原司长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孙霄兵到会致辞12位专家学者分专题做了主题报告。

霄兵会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发表正值我国发展的历史交汇期,它标志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要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在此关键时刻,我国各行各业都在集思广益、擘画蓝图,描绘奋进之旅。作为教育部直属学术团体之一的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要充分发挥我们学会的学术作用,在整个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上要瞄准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奔腾而至的发展势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把握历史契机,研究推动教育确立新的发展坐标、输入新的发展动能,在兴教强国的宏伟大业终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他指出,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举行2020年学术年会,会议期间除了举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外,各分支机构采取线上线下两种方式以各自的学术特色举行学术论坛,其目的是把握战略方向、明确战略任务、擘画战略蓝图,推动我国教育不断发展。他希望,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法制专业委员会是战略学会很重要的分支机构,在强师兴教、依法执教方面人才济济,研究优势很强。本次“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战略研究”论坛题目瞄准了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要素,点位选得好,站位高,希望大家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依法治教、依法强师等等方面加强学术探讨,研磨有效模式,以新思想指导、以新理念推动、以新方式落实国家关于教师发展策略,突破难点,疏通堵点,构筑起教育现代化的强大支撑。

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中国教师报总编辑、战略学会常务理事教师专委会理事长雷振海《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题,高屋建瓴,立意深刻,围绕学习领会习主席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多视角展开,多维度阐述了教师要不忘育人初心,践行立德树人使命。他指出,中共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文件都是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讲话精神。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个《建议》更是贯彻总书记讲话的具体体现,提出建设高素质的教育体系,明确了我们“十四五”期间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建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素质。这也是第一次提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建立社会责任意识,重视青少年的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五中全会对教育定的调子。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是党的大计国的大计。总书记在922号提出教育的格局正在发生格局性的变化。“十四五”期间,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总书记强调要牢记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使命,积极探讨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方法。这也是第一次积极探讨新时代的教育方法。中共中央的文件,包括义务教育的文件都对教学讲的特别细,特别是学情的研究,关注课堂育人主阵地,关注的特别具体,不断提升教学育人本领。教育的核心是课程,课程的核心是课堂,课堂的核心是教师。不管是总书记大会还是大会精神还是中央密集出台的文件,最近落实到教师上面,所以上面千条线最后一根针,教师不会变,课堂不会变,课堂不会变,学生没有希望。五中全会提出教育要为科技培养原创人才,所以特别强调创新。中央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我们在推行新课程改革初期,出现了一些学校先学后教、翻转课堂,新教育在祖国大地上遍地开花,都是教育改革的探索,有利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变革。近些年教师从注重单一的学科知识传授,走向深入挖掘学科育人价值,通过学科课程培养时代新人,当教学回顾育人原点,教学方式也就成为育人方式。涉及新时代学科育人改革,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系,把学生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细化,明确学生是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价值观、必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2016年受教育部委托,由北师大牵头的发布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制,2017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动语文等学科的20个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特点明确提出了学生核心素养,以此确定了课程目标,并组织了课程内容、质量标准,提出了教材标准、明确素养为本的教学目标、方式方法。要把加强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标准就是师德师风,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和师德师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策略,这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在教师队伍研究中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师德养成,推进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的执政的坚守支持者、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会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要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要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能够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能够陶冶性情,让学生得到关注,让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坚持言传身教相统一,要引导教师遵守教师职业规范,为人师表,以高尚的道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形象。要引导教师以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加强对党情、社情的认识,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服务,在服务中提高,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自觉维护公平正义和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也是教师为人、为师、为学的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教师的国家公职人员身份,自觉践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对教师的根本任务,依据教师法,教师要明确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职责专业,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教师应该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是国家公职的专业人员,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应该是公职行为而不是私人行为,教师要有明确的国家立场,有鲜明的民族意识,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对教师而言,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只有当知识的传输和技能的学习以成人为核心的时候,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称为教育,偏离这个核心问题,我们的教育容易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自觉对学生进行价值管理引导。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蕴含着鲜明的价值导向,关系立德树人的实现。要遵循总书记提出教育要注育人为本,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进行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原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监事长教师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春茂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解读》为题,重点就学生学业评估的内容进行了深刻阐释。五中全会刚闭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办、国办连续发了几个文件,很具体。但这些政策这些措施这些提法应该得到具体的落实,也就是说要落地。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我们的教育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努力,一些基本的问题应该说已经得到了解决,现在要提高教育质量。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纲领性的文件,也是指导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一个具体的文件。这个文件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建国以来到今天,教育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没有国家标准,由于没有国家标准就变成了完全违背这个规律,所以这个文件第一个就是规定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标准,今天立德树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今天要学习知识比过去容易的多,有互联网有电脑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学科知识比较容易的情况下,那么道德、法制、观念、体制、机制比过去更容易了,所以方案提出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方案从根本回答为什么办教育?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育改革就是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且提出要支持鼓励引导学校,把治校办学的重点放到立德树人,坚决纠正一味追求考究和升学成绩,忽视德育,牺牲教师、学生身心健康的错误做法。我们教育评价体系严重滞后,教育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没有国家标准,所以长期存在以分数和升学率为依据来评价教育和学生和学校和教师。《方案》明确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报纸,唯分数评价学生,忽视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能力素质等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倾向。唯升学评价学校,不利于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唯文凭来评价人才,忽视人的品性和综合素质,不利于鼓励学生多样化的成长、成功,唯论文来评价教师,忽略了教师育人的本质,唯报纸评价学科,忽视了学科建设的本质、使命、职责和作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通过努力共同配合协同推进,评价改革的关键主体有五个。第一是党委和政府,第二学校,第三教师,第四学生、第五用人单位。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老师,首先应该明确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幸福,绝不是单纯的分数和升学率。说得具体一点,我们教育是提供一个资源,使学生能够以健康的方式、自主的发展自己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功能、知识水平、创新能力。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素质教育以来,通过这么多年的探索、总结、深化、提高,我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第一是身体素质,第二是科学素质,第三艺术素质,第四信仰素质,第五人文素质,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学校、教育、社会都应该努力培养我们人类共同认知的价值标准,真善美爱。第一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改善办学条件等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体育除了健康还有心理健康,这是很重要的。现在学生跳楼自杀比过去多很多,这完全是心理问题。身体素质出了问题,其他一切都等于零。一定要把它放在首位,然后才是知识。第二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目前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第三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要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精神,让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美育是立德树人的载体,美育要贯穿科学培养的全过程。要赋予学生的表现,创造你的全面的发展。在美育方面要求我们把它作为人类全面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第四是培养学生的信仰素质,应该强调学生要有信仰,要了解我们的国家。树立为中华崛起二读书的坚强信念。第五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要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有很多优秀传统的东西,应该值得我们弘扬。当今世界应该说有三大矛盾,人和天地万物的矛盾,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人自身的矛盾,特别是人自身的矛盾越来越严重,追求权利财富,造成身心不健康、人格分裂。那么怎么办?我们老祖宗早就提出天人合一,这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加强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找到我们成长的根。所以我们应该在德育中加强学生的爱国思想、道德精神、价值观。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发展研究部主任安雪慧《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为题,分四点阐释了观点。第一,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的新要求。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着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四中全会: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五中全会: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战略地位提升治理框架相应调整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将加速转变:教师的工作内容——备课、教学、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考试、批卷、课堂组织、学生管理、因材施教(个别化指导、学习障碍诊断与及时反馈)、学生评价、师生互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培训、能力提升。在未来新的社会样态、教育样态、知识样态和学习样态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心智结构、生活方式和角色意识等,以及教师与社会、组织、学生、同行的关系,都可能发生颠覆性的全新变化。第三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形态;智能时代:教育样态、知识样态、学习样态、社会样态都发生变化。学习形态:处处可学、人人可学、时时可学。智能化:利用智能终端和碎片化时间进行知识学习。自动化:利用Ai处理确定结果的事件。个性化:根据学习者的个性需要,推送不同资源。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同化:人机协同,教师的角色必不可少。智能技术可以赋能教师的教育教学,但有条件。教育现代化:条件、装备与教育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理念与观念、治理与形态);第四是人工智能怎么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衡量数字能力的全球框架。规定教师在数字化时代需要融入其专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知识和意识的能力。该框架强调数字技术在支持理解教育中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与评估、教育学、信息与通信技术、组织与管理、教师专业学习六个关键知识领域中发挥作用。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该在教师供给、教师标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评价以及教师工资待遇等方面着力。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法治专委会秘书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法治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马雷军研究员以《教师法修订若干问题的思考》为题分三个层次,即一是问题的提出,为什么提出修订《教师法》?背后的原因背景是什么?二是《教师法》修订过程中的分析,《教师法》修订过程中可能有一些大的理念的争论?三是我们的立法个人思考的建议,为与会者提供了教育法律法典化的分享。

   瑞思教育学术高级副总裁袁以《教科研引领,科技赋能,搭建教师专业提升闭环》为题,高扬打造瑞思素质教育新生态旗帜,实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发展战略,构建“教科研引领,夯实教师专业基础;科技赋能,教师专业成长面向未来;协同闭环管理;催生教师专业提升的持久动力”模式,畅通教学即教研,成长即成果渠道,课题引领,科研赋能,注重以学术、教科研助推企业发展,堪称教师专委会会员单位之教育教学研究之典范,打造专业化素质教师队伍之楷模。瑞思潜心研究制定核心素养课课堂教学标准,立志引领民办教育机构向标准化、科学化、专业化教师队伍方向发展,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很高,于2018年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是值得其它会员单位借鉴和学习的榜样。

原点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课程与评价中心首席专家韩杰梅《大数据背后的教师专业发展》为题,通过数据搜集和分析,重点剖析90后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等方面的问题,比如他们对教师职业认知变化、所处的新环境变化、渴望提升的个性需求特点等等,以及提升这支队伍的举措。她提出,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很特别的艺术,它使我们的艺术传递和传授,很困难。大学里的好学生不可能一到学校就成为非常优秀的教师,他们的在职成长非常重要。这是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要弄清楚90后教师有如下特点,首先他们的特点是不懒惰,但是也很少全心投入。第二是要升职,拒绝不公平,工作时容易分心。第三这类人有一个特别有典型的特征,他们有个性,但是他们很包容,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他们自己坚持自己的个性,但是他们觉得所有个性的人都可以理解所以他们既有个性,又很容易宽容别人。第四他们的言语推理和数据推理分数明显高于上一代人,他们有着比我们可能更加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他们可能更容易走进人,但是他们有另外一个特征就是他们并不乐群好交,他们被领导的意愿更低,他们的情绪不够沉静。这样的职场人还用三年以前的方式,师徒传授、基础培训,还是靠着备课的方式,那么,程式化会消解他们的热情,束缚和烦琐会带来他们的对抗,他们特别需要理解,引导和空间。如何让新教师获得充足且有效的支持,强化他们的信念和动力,如何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这不仅对新教师、对学校、对区域的教育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教师专委会副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李广教授以《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成就、挑战与举措》为题,总结了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就,分析并查找出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面对挑战基于问题而应才采取的改革与改进策略和方法。第一,成就:教师教育政策关注的重点突出、教师教育研究成果丰硕、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整体向好、教师师德修养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整体较强、广大教师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教师薪酬待遇得到基本保障、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高、U-G-S”教师教育模式下区域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典型个案;第二,挑战: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上存在的问题、部分教师的师德修养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不均衡、多数教师工作强度需要适度调节、教师薪酬待遇问题仍需完善、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声望有待改善;第三,举措: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均衡发展、为广大中小学教师适当减负、建立科学的教师薪酬待遇保障制度、优化提升教师职业社会声望的策略、“U-G-S”教师教育模式引领教师教育发展。

教师专委会副理事长、教师专委会学前教育中心主任,壹点壹滴教育董事长王红兵《幼师专业化培训亟需数字化平台的支撑》为题,依据幼儿教师职业特点,融合先进理念,运用科技手段,研磨高效模式,投巨资打造“幼教云”,在幼儿教师培训和幼儿园管理实现三大突破,即,搭建教师、保育员、保安、保健医、食堂、保洁六大岗位全覆盖、自动化的员工培训系统、基于班主任快速成长的特训系统、24小时全天候多维度陪伴老师专业成长系统,形成了可模仿可复制,惠及全国2万余所幼儿园的经验和做法,堪称我国幼儿教育的“梦之队”。

教师专委会副理事长、奥鹏教育副总裁王冬冬《立足岗位的教师在线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为题,直面传统教师培训的问题,合理归因,探索新时代教师培训新策略、新技术、新手段,通过在线培训1.02.03.0的质量深耕模式,线上学生学习和教师研修成效显著,解决了很多运用传统方式解决不了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培训质量,可喜可贺。

教师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名师资源库负责人叶飞《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亟待优化》为题,通过下基层调研搜集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找出教师专业成长内外部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专委会副秘书长、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张维民以《高质量发展视野下西部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创新个案研究》为题,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实现科技自主自强创等对教育领域提出的要求和挑战,西部地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创新个案研究以及反思与展望等层面提供了许多可供老少边贫以及西部不发达地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策略、方法和案例。

教师专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黄丽娟《卓越教师“三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为题,运用“协同理论”统整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内容、策略、方法、模式等各要素,为培养“四有好老师”提供了借鉴。其中的目标为,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是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示范引领高素质教师培养的重要举措。卓越教师的核心素养为:道德品质学科素养、教学素养、评价素养、信息素养、科研素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中国教师报总编辑、战略学会常务理事教师专委会理事长雷振海作总结,本次论坛说过丰硕,很多专家围绕“十四五”编制教育规划这样一个编制的建议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形成了自己的调研成果。主线是围绕建设我们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核心是如何在“十四五”期间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参加本次“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战略研究”论坛并做报告的专家学者从问题分析到问题解决,从对过去的经验总结到未来远景展望,从理论思辨到改革创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理念先进,高点定位,案例详实,实操高效。特别是会议上瑞思教育、壹点壹滴教育、奥鹏教育等民营教育机构,形成的经验和做法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在他们所涉及的教育领域与“国家队”可有一拼,凡此等等,这些都将是我们擘画未来教师发展蓝图,做出精品的“十四五规划”不可多得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他强调,深化课程改革提出新的概念就是核心素养,这不是我们国家发明的,世界各国都在搞。到21世纪我们学生需要哪里能力能力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经合组织。所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我们国家的独创,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潮流,就像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一样,这也是世界的潮流,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往这个方向走,否则就要走弯路。所以我们现在评价改革就是要改革下去,改革各种用人制度,这都是一系列的组合拳。教育部配套的文件很多,我们的任务要抓落实,不光各级政府要落实,昨天孙司长讲了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人才,不是学习好的才是人才,所以这个教育观念主要是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纲要里面有许多内容和理念,教育改革的方式到今天并没有过时。“十四五”规划的时候那些内容还要坚定不移的坚持,我觉得这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要把这写成果要形成一个简报,同时对有些问题不宜公开发表的可以形成内参,教师专委会,因为不是教育学会的专委会也不是高教的专委会,是中国发展发展战略学会的专委会,我们必须站在国家的层面去考虑,我们的定义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形成一些非常重要的报告,对编制“十四五”规划提供建议。同时通过这个促进全国教职队伍的发展,同时更多吸收一线的校长、一线老师多多参加我们这样的活动。

   本次论坛由河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提供学术支持瑞思教育提供技术支持。